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信息 > 展览信息 > 正文

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

【 发布时间:2016-02-19 作者: 点击:[] 】

时间:

2015-10-15至2015-11-02

主办单位:

场地:

展览信息

经过两年半的筹备,由岭南画派纪念馆策划的“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将以近千件作品和文献为线索,全面展现杨之光的艺术探索历程。他的艺术创作折射了一个时代,他的中国人物画技法影响至今。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岭南画派纪念馆

协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关山月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策展人:李劲堃 杨红

学术主持:杨小彦 韦承红 胡斌

鸣谢:杨之光先生家属

展览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回到激情岁月——杨之光绘画研究展”

第二部分“重返教学现场——杨之光教学研究展”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览日期:2015年10月15日-11月1日

(上午9:00至下午5:00,逢星期一闭馆)

开幕时间:2015年10月15日上午10:00

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5日下午15:00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杨之光艺术研究的缘起

项目名称:《杨之光》

项目类别:画册、美术史论研究文集

起止时间:2012年11月-2015年11月

申报时间:2012年12月

申报单位:岭南画派纪念馆

项目策划:李劲堃

1项目的发起岭南画派纪念馆成立于1991年6月,是以收藏、展览及研究岭南画派名家名作为主要目的的省级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弘扬岭南文化,我馆将工作重点集中于对近现代中国画坛有建树画家的研究项目上,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岭南名家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

2008—2012年,我馆“百年雄才”研究项目的成功实施——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的系列展及《百年雄才》大型画册的编辑出版证明,一套优秀的研究著作与成果,会令国内外相关学者重新认识现当代广东艺术发展状况并引起重视。(1)它是弘扬岭南文化最好的宣传手段,(2)是打造文化强省切实有效的措施,(3)更可以填补我省对重要艺术家作系统深入研究的不足,为我省保留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财富。

2杨之光简介

杨之光 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

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得到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 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历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1959年《雪夜送饭》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91年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画杰出成就奖”;1993年获美国加州及旧金山市政府荣誉奖状;1997年至1998年间将毕生心血一千余件作品分别捐赠给北京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文化部为此特颁“爱国义举”奖状;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杨之光艺术馆”专馆; 2002年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2006年作品《矿山新兵》《激扬文字》(1973年与鸥洋合作)被评为“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经典作品”;2007年入选广东省50名“文化名人“;2009年“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2010年荣获广东文艺最高荣奖——“广东文 艺终身成就奖”;2011年正式启动每三年一届的“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该年获美中商会颁发的“美中杰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美术最高荣誉奖——“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

3项目顾问、编审委员会

为确保《杨之光》专项研究的史料充分、学术严谨、逻辑严密,由我馆调配馆内外高级人才,并特邀资深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成立了相关的学术工作小组,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编辑委员会必须实质运作,并制定更新机制,确保该项目的学术素质。

项目顾问以及编审委员会成员为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性画家和理家,其作用在于有效维护知识产权及保证项目的学术质量。

“项目研究思路”

研究重点

杨之光先生早年的几件成功创作,是在大量的写生、速写素材基础上反复构图而成。他关注现实生活与人物情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表现力贯穿在此后水墨人物画探索之中。这是研究杨之光人物画艺术的关键所在。

关于杨之光把西洋画造型和技法特点转换成中国画表现方式的研究。

关于杨之光主题创作草图画稿的研究。

关于杨之光人物肖像画表现方法的研究。

关于杨之光的舞台速写及花卉、风景画研究。

关于杨之光舞蹈人物画和没骨人体画的研究。

关于杨之光教学文献、书法与诗词的研究。

关于杨之光主题创作的研究。


展览序言

杨之光先生是现代中国人物画新风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艺术家,是构建现代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对他的研究不仅是对现代人物画风格演变和新中国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形成过程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近百年广东艺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进程中所作历史贡献的重要界定。

先生以严谨的态度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并将所有作品手稿、文献资料系统、详实地进行分类收藏,晚年把自己的重要作品及四千多件手稿、文献悉数捐献给各大美术馆。这既是杨之光先生及其家属的慷慨,同时也是他的睿智、他的无私。我们组织这次艺术研究展,正是通过这些详尽的史料,让人铭记那些为新中国美术作出努力的前辈,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各种美术现象与变化,激励人们勇于探索,笃定前行。

本展览只是阶段性资料收集与研究的展示,整个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回到激情岁月”为题,以各时期重要创作及相关草图展示杨之光先生严谨的创作过程;第二部分以“重返教学现场”为题,呈现杨之光先生的教学示范手稿以及教学理念形成。通过这次展示,我们希望收集更多学者的见解,为随后的《杨之光艺术研究》做铺垫。

无疑,杨之光先生是20世纪岭南地区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画大家。他的写意人物画创作,成为时代的审美范式,其代表作品彪炳于中国人物画发展史册。事实上,杨之光先生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他与关山月、黎雄才等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形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使广州美术学院迅速成为全国中国画教学的支柱性基地。

李劲堃 杨红

画家介绍

杨之光简介

杨之光 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

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得到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 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历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1959年《雪夜送饭》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91年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画杰出成就奖”;1993年获美国加州及旧金山市政府荣誉奖状;1997年至1998年间将毕生心血一千余件作品分别捐赠给北京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文化部为此特颁“爱国义举”奖状;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杨之光艺术馆”专馆; 2002年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2006年作品《矿山新兵》《激扬文字》(1973年与鸥洋合作)被评为“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经典作品”;2007年入选广东省50名“文化名人“;2009年“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2010年荣获广东文艺最高荣奖——“广东文 艺终身成就奖”;2011年正式启动每三年一届的“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该年获美中商会颁发的“美中杰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美术最高荣誉奖——“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

展出作品

杨之光参加第四届文代会(1979年)


12个经典案例,数百张作品,让我们在展场重温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其中一个案例赏析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以及《红日照征途》1959-1974

从1959年起,杨之光开始创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型历史画。一直到1974年,他一共画了正稿四幅,两幅半成品,以及围绕着六幅创作所进行的大量的速写与草图。正稿中,两幅为横幅,作品题目如上。后两幅正稿为竖幅,题目改为《红日照征途》,均画于七十年代中期。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稿)

1959年120×20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9年,文化部有关部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历史画创作,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集中在北京进行创作。当时受邀的艺术家中,除杨之光外,还有石鲁,他与杨之光同居一室,一起创作。石鲁以毛泽东在西北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转战陕北》,杨之光以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题进行创作。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二稿)

1959年 188×266cm 藏地不详

与众不同的是,当年创作历史画的画家,只有杨之光一人此后还以此为题持续创作,他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气氛不断修改画中形象,修改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成为我们了解与认识那一段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的对象。为什么杨之光要围绕着一个题材进行如此漫长的实验?其中的动力之一,与他对历史画的认知,对人物情节细节的独特意义,对主题画创作的叙事策略的关注与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日照征途(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稿)

1971年 274×145cm 中国美术馆藏

比如四幅创作中毛泽东的形象,两幅身着传统长袍,两幅身着中山装。这一安排显示了杨之光对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不同认识。传统长袍的形象表明了毛泽东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而中山装的形象则是希望能够强调他的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四幅画中的毛泽东的手势与体态也不一样,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幅,毛泽东身着传统长袍,与学员站在桥上聊天。他掰着手指亲切叙说的姿态,暗示他正在分析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此后画幅中的毛泽东逐渐变成了握拳,学员们的服装也随着主题的改变而从身着军服到各地不同的服装,甚至最后一幅还出现了女学员。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毛泽东形象从略带沧桑到逐渐丰满,表情也随之有所不同。

红日照征途

1976年 160×96cm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初石涛曾经指出:“笔墨当随时代。”从杨之光这一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创作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紧随时代的艺术轨迹。无疑,杨之光的这一创作,在新中国类似的案例中是独一无二的。

杨之光对这一创作有过这样的描述:

“当时历史画应该说只是起步,在1959年时,我们这批人又是带头人,是历史画的带头人……这么大的场面,表现主席主办讲习所这件事,如果表现不好就容易画得枯燥。”

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四稿对比:毛泽东形象的变化

头部造型和表情变化

衣着变化

手势变化

姿势变化

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四稿对比:学员形象的变化

素材及草图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素材)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素材及草图)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素材及草图)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草图)

红日照征途(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