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1年岭南画派纪念馆成功举办了“岭南画派在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将“岭南画派”的形成和壮大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城市——上海的文化历史链接起来,梳理出众多重要的史实,改变了将“岭南画派”看作地域性艺术流派的成见,深化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的研究。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已经在2013年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岭南画派在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岭南画派在上海·历史文献展图录》中展现出来。为了进一步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艺术的基本轮廓,岭南画派纪念馆将研究范畴延伸至 “岭南画派在上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国画复活运动”、广东中国画、新中国画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于2013年12月举办了“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文献展和画家作品展,旨在呈现、探讨当时不同倾向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特质、艺术主张,全面地反映传统中国画在时代变革大潮中的反思与探索,尤其是精研传统画学的艺术家们对构建新中国画作出的贡献。2017年1月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广东,是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变革、艺术变革最为敏感的地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率先高扬“政治革命”和“美术革命”的旗帜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迅速改变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格局,引领中国美术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广东画坛另有一些画家对中国画的危机亦有所认识,他们感受到了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对“新派”画家的一些作品借鉴日本的折衷做法感到不满,希望通过传统的正道来改变“肤浅庸俗”的绘画作风。从1923年“癸亥合作画社”成立到1925年改组为“国画研究会”,坚守传统的“国画研究会”成为这一时期广东地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绘画社团。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岭南画派”画家和“国画研究会”画家就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借鉴与模仿、中国画、西洋画与日本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体现了本土文化艺术对外来冲击的回应与觉醒,成为中国画变革发展中“新”“旧”激烈碰撞的重大学术事件。通过论争,中国画家重新反思、发现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之长,通过与传统中国、现代世界的双重对话,重新建立起了文化的自信。一批优秀中国画家和作品涌现,为20世纪后期新中国画的建设开辟路向、奠定基础。
今天,我们开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变革的课题研究,不只是从新的角度审视百年中国画艺术的历史,不只是对当年的广东中国画论争再予逼近真实的历史评价,亦有着认识和调整当下中国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回望当年不同主张、不同倾向的画家建构新中国画的艰苦努力,历史给予当代中国美术家深刻的启示。任何历史阶段提出的艺术理念,可以理解为某种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可能逐渐演化成创作特点,成为具有历史内涵的艺术事件,甚至具有标志性意义。重读这些历史文献与史料,留给我们更多感动的是他们为文化理想奋斗而带来的犹有余温的情怀,同时也是对当下艺术研究与艺术批评的重要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准备,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展览,整合了“岭南画派在上海”“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量文献史料与作品。感谢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鼎力相助,为今后更多的学术项目提供了广泛合作的途径。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李劲堃